龙鼻洞的家底 ——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调查小记
摩崖题记多暴于野外,受风雨侵蚀,苔藓弥漫,许多石刻日渐风化,乃至消失。然这些摩崖题记的存在,让历史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古今对历代摩崖题记多有著录,清阮元的《两浙金石志》就对浙江全省的摩崖题记及碑记有了一个著录和考证,至今仍然极具史料价值。
2019年10月,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升级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5月至8月,乐清市文物管理所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九条的规定,开展“国保”单位“四有”档案的编整工作,乐清文保工作者由此对新晋“国保”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重新进行了文字采集和拓片制作。
概况
乐清自晋孝武宁康二年(374)建县以来,留存下来唐至民国的摩崖题记数以百计,其中以雁荡山居多,雁荡山又以龙鼻洞最多,约占雁荡山总数的三分之一。
龙鼻洞,位于雁荡山灵岩景区,自景区入路至灵岩寺,龙鼻洞就在寺后安禅谷插龙峰下。从灵岩寺大殿左侧拾级而上,至小龙湫岔口往右,可见一巨石横卧道旁,上镌草书“天开图画”四大字。明慎蒙在《游雁山记》有记:“为朱晦翁书,此雁山一奇也”。如此一来这四字就算在了朱熹头上。继续拾级而上至一岔口,左侧可至近年新修的玻璃栈道,右侧可至龙鼻洞。
龙鼻洞洞口朝南偏西,高约40米,宽13米,深20米。洞顶两壁相合处嵌着一条宽二米余、遍体鳞甲状的青色岩石,从洞口高崖上蜿蜒数十米而下,如游龙潜入洞底,其洞穴深处一钟乳石从穴上凌空探出及地,酷似龙瓜,筋骨劲健,爪前旧有龙鼻状乳石,为溶水长年下滴而天成的灵痕,故以龙鼻名洞。
洞内现分三坛,第一坛置宋至民国碑刻9块,第二坛置休息用条凳二,第三坛为龙鼻洞精华之所在。摩崖题记分布在左右两壁(以下所有洞壁描述均以进洞方向为参照),右壁密布约有70多处,左壁零星点缀约有10多处。有人称龙鼻洞为“雁山碑窟”,着实不为过。
轨迹
龙鼻洞摩崖题记,其实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雁荡山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弱的历史轨迹。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龙鼻洞初开于唐,洞内摩崖题记以唐武康县尉包举的题名为最早,该题记位于第三坛右壁靠洞口处,释文为:包举来,壬寅七月朔。清戴咸弼辑《东瓯金石志》引清同治《湖州府志·金石略》武康县碧玉潭有唐贞元刺史于頔等题名云:湖州刺史京兆于頔、监察御史河东薛公允、前右卫胄曹吴兴沈必復、处士宏农杨系、富春孙革、天水赵匡时、河南于鉴、县令杨□、尉包举,贞元十年(794)二月五日壁题。考是年岁在甲戌,上溯壬寅,为肃宗宝应元年(762),下至壬寅,为穆宗长庆二年(822)。可见贞元时包举尉武康,该题记时间当为穆宗长庆二年(822)。旧志职官并无包举此人,幸亏《湖州府志·金石略》有上之题记可资佐证,可知其为唐时遗迹,至今已有1200余年。
唐五代时期,北方战乱频发,使得大批世族南迁,其中就有迁往温台两地。这时雁荡山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四谷初成,宋太平兴国二年至庆历二年(977-1042),十八古刹相继兴建。明永乐《乐清县志》有载,灵岩禅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天圣十年(1032),仁宗赐藏经,咸平中赐额灵岩禅寺。南宋定都临安之后,温州成为东南重镇,温州至台州达临安的驿路改由雁荡山出入,雁荡山这样一来吸引了大批学子官宦来游,灵岩作为“二灵一龙”的中心,盛极一时。洞内留有的宋代摩崖题记和碑记,有确实纪年的3处,另外已考证的有20多处,其中以沈括题名最为著名。
元至正间(1341-1368),灵岩、能仁、净名、飞泉等寺院均遭兵燹,雁荡山一度被冷落。龙鼻洞中元代题记仅有2处,1处为温州路总管府事玉连赤不花题记;另1处是王覆(1332-1391)等题名。据考证王覆为元末明初苏州人,是医家、画家。入明,汤和在温台沿海修筑卫所以防海(倭)患,温台一隅趋向安定,雁荡山又日趋兴盛。洪武八年(1357),灵岩寺重建,后废;清光绪四年(1878),僧授瑾募建。明清之交的战乱和清初的迁海,使雁荡山再度被冷落。这段时期龙鼻洞中保存下来的摩崖题记有30多处。清末民初,蒋炯、蒋叔南父子复兴雁荡山,至民国十一年(1922)灵岩寺重兴,带动了净名、能仁、罗汉寺等的修复和重建。此时龙鼻洞中所留的摩崖题记和碑记有5处。
此外,年代不明的摩崖题记有30多处。这些摩崖题记内容有题名、游记、诗刻等,这些摩崖对研究雁荡山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文献价值,同时对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史实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发现
龙鼻洞的摩崖题记与碑记,在此次文字采集和拓片制作过程中新发现有20多处,多为题名,有些风化严重难已分辨,可以解读的有15处,以明洪武乐清县丞白文秀题记最为珍贵。这15处石刻分布洞内外各处,第三坛左壁11处,右壁2处,洞口2处。白文秀,清光绪《乐清县志·名宦》载:“白文秀,太原人。洪武四年县丞。勤政事,杜私谒,均赋役,案无留牍。擢于潜令。”白文秀在任期间还重修了孙家桥,清光绪《乐清县志·桥梁》载:“孙家桥,在太平坊。明洪武八年,丞白文秀重建,亦名白公桥。”有1处疑似为宋元祐时期的,因石面风化较为严重,依据拓片,解读了大概内容:“鄱阳张/□深元/祐戊辰/九月游。”另外有郭漳题名、许宸卿题名、陈盛德题名、季邵题名、包德沛题名等等。
第一坛还存有残碑一通,内容有“……经水渍……质松……岩冰……万世……上干天……”,依据残存字的解读,疑为蒋叔南“禁敲岩冰碑”。据调查,旧时传说洞内有钟乳石如匏瓜一般下垂,形状如龙鼻悬空。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传言这里的钟乳石如岩冰,可以用来治病,于是大家都来敲取一点,致使这龙鼻状钟乳石几乎被毁。蒋叔南重开雁荡山,心痛胜迹毁坏,特立碑警示。
此外,在龙鼻洞坛基和台阶铺石均发现有残碑,遗憾的是这些残碑或弥漫或被上面叠石所覆盖,考证较难。在第二坛往第三坛的台阶铺石下有一残碑,依稀可辨“丙申/朔宛”4字,旧志载:(嘉靖)丙申(夏)/(四月)朔宛(陵)/(□煜游此)。这残碑原来位于洞右壁的,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郑煜的题名碑记。
另据旧志载,现嵌于灵岩寺天井左侧挡墙上由明张维任题的碑刻“寰中绝胜”,原先是在龙鼻洞中的。民国时期,为便于保护迁至现址。
题记
龙鼻洞摩崖题记,长期受自然风化侵蚀,人为的叠刻、破坏,致使部分题记遭受损毁。元时,李孝光曾叹“前朝碑墨半苍苔”。从清戴咸弼辑《东瓯金石志》、清光绪《乐清县志·金石》、民国蒋叔南修《雁荡山志·金石》等旧志中可知,已失的有南宋刘黻的题记、南宋郭津题名等。所幸刘黻题记,温州博物馆留有清代拓片,极为珍贵。残缺的有北宋范公量题名,存“来/九日”3字及“量”字的下半部“土”,旧志载:(范公量)来/(甲午十月十)九日。南宋郭樗题名,存“丑/樗/观”3字,旧志载:(嘉定丁)丑/(孟冬子)樗/(端拜敬)观。南宋谢春伯等题名,仅存“台岩徐/谢春伯”6字,旧志载:台岩徐(兼、徐耒)/谢春伯(咸午游)。南宋赵师林题名,存“人陈/重来/癸”5字,旧志载:(金华赵师林以绍熙)癸/(丑孟秋望后一日)重来/(了此愿而去郡)人陈/(□□同游)。
龙鼻洞保存下来的摩崖题记有几处?说法不一。1987年,县文化局编写的《雁荡山摩崖石刻》中记述龙鼻洞有题记88处;1992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编写的《雁荡山摩崖碑记》中收录龙鼻洞摩崖70多处;1998年,杨舞西编著的《雁荡山史话》中记述,两壁的摩崖刻石共有80多处,加上碑石9块,又加洞下方刻石3处(天开图画、甄昂题名及如珙诗),共有93处;2010年,线装书局出版的《雁荡山摩崖碑刻》记述为80余处。
此次借助国保“四有”档案的编整工作,重新梳理了龙鼻洞摩崖题记,共计95处(包括洞下方“天开图画”),详细图表请扫下方二维码。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雁荡镇雁山路88号
咨询电话: 0577-62178888
投诉电话: 0577-62243651 96118
温州市雁荡山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11002437号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664号
Yandang
moun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