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游雁荡》诗
奇峰传百二,大小有龙湫。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新松待千尺,水量当更遒。煌煌烈士墓,风光第一流。
在雁荡山现代旅游史上,郭沫若的这首诗为当地人耳熟能详,具有雁荡山“代言诗”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郭的地位和影响力。诗的手迹就刻在中折瀑的另侧崖壁上,游人一进中折瀑抬头即见。由于诗本身通俗易懂,经导游一解说,许多游客离雁时已倒背如流。
1964年5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来雁荡山,下榻在灵峰招待所,进行为期三天的考察活动。郭此行先后游览了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等景区,留有诗四首,墨迹三张,其中一张就是这首5月14日书赠雁荡山管理委员会的五言诗,题目为《游雁荡》(见图);另一张书毛泽东诗给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张一樵,再写一幅“雄鹰踞奇峰,清晨化为石。待到黄昏后,雄鹰看又活”诗给张一樵的机要秘书施成安,他陪同郭全程游览。
郭沫若这首五言诗的手迹保存在雁荡山管委会。郭又是有名的书法家,其字素以雄强有力、爽劲洒脱著称,此诗落款行的“雁荡山”三个字,很长一段时间被抽出来,印在宣传雁荡山的各种印刷品上。可以说,郭的这首诗对宣传推介雁荡山、提高雁荡山知名度起到了很大作用。
诗中“奇峰传百二,大小有龙湫”句,指雁荡山出名的有一百零二座山峰,瀑布最有名的当数大龙湫和小龙湫。略出人意料的是,郭对中折瀑情有独钟,专写一句“我爱中折瀑,珠帘掩翠楼”。中折瀑为三折瀑中的最佳一瀑,“珠帘”形容中折瀑飞洒的水珠成帘状,掩映中折瀑所依托的翠楼峰。据说郭沫若看了中折瀑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跑了许多国家,看过很多瀑布,但没有见到这样别有风味的瀑布。”中折瀑的地位由此大为提升。“新松待千尺”从杜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中化出,与“水量当更遒”一起,寄托了作者对雁荡山加强造林、蓄水的期望。而“煌煌烈士墓,风光第一流”句,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政治敏感性,与当时的社会氛围也不无关联。进入1964年后,中国改变了社会预期的恢复性目标,将“吃穿用”取向变更为以战备为主的社会性动员。郭将毗邻中折瀑的革命烈士墓入诗,纪念人民英雄事迹,也就成了题中之义。
凑巧的是郭沫若第一天游大龙湫时,有台湾军机掠过大龙湫顶,陪同的温州保卫处长吓得够戗,但郭老却泰然,走过溪坑时,还指着红鳅(蝾螈)说了个笑话。第二天早上去观音洞,72岁的郭老自己一路走。下午去了北斗洞,并在易永森(即乐清古城石雕者)的雕刻摊头驻足观看大半天,合影时他特地叫易永森来。
郭沫若在此诗中盛赞雁荡之美,令人为之欢欣鼓舞。当年5月14日他离开雁荡山赴温州江心屿,参观温州市文物保护所时,与参加接待的著名篆刻家方介堪谈到:“雁荡峰峦起伏,移步换形,巉岩绝壁,应接不暇,山坡平坦可以行车,又多飞瀑,奔腾倾泻,流入东海,势更雄伟壮丽,洵奇观也。”并约“过十年当重游雁荡,再来江心以为快也。”可不到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郭再也没有重游雁荡山,但这首《游雁荡》诗已不胫而走。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雁荡镇雁山路88号
咨询电话: 0577-62178888
投诉电话: 0577-62243651 96118
温州市雁荡山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浙ICP备11002437号 浙公网安备 33038202002664号
Yandang
mountain